装备制造看齐鲁——山东“十四五”装备制造业成就巡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这句千古名篇,以其豪迈的气魄与坚定的信念,穿越时空,成为描绘山东在“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奋楫争先、向海图强的最佳注脚。作为传统的工业大省,山东拥有中国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十四五”期间将工业经济确立为“头号工程”,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转型升级之旅。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复杂局面,以及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双重压力,《山东省工业设计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大力推动创新发展,对于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成为贯穿山东工业发展全局的主线,是驱动这场伟大变革的核心引擎。

本文将以“十四五”为时间坐标,聚焦于作为工业脊梁的装备制造产业,系统梳理山东在顶层设计、规模增长、创新驱动与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的战略布局与实践成果,用以详实的数据与生动的企业案例,全景式地展现齐鲁大地上,一场由“制造”向“智造”、由“跟跑”向“领跑”的蝶变。

谋定而后动,方能行稳致远。“十四五”期间,山东的政策布局既有宏观层面的方向指引,又有中观层面的产业规划,更有微观层面的制度保障,构筑了山东从“工业大省”迈向“制造强省”的坚实政策基石。为全省工业发展设定了明确的航向:将创新驱动发展置于核心位置,提出要培育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在量子信息、5G、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等领域抢占先机,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战略构想,为山东的产业版图进行了精准画像和系统重塑,成为指导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的核心框架。“6997”体系具体指: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6大基础性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推动其“老树发新枝”,实现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巩固提升高端化工、汽车、智能家电、工业母机、轨道交通、海工装备、农机装备、高端铝材、现代食品等9大优势产业,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安全应急装备、磁悬浮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9大新兴产业,抢占新赛道;前瞻布局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等7大未来产业,为长远发展积蓄力量——在这一体系中,“高端装备”既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又是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其战略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山东省“十四五”期间有关工业发展的部分主要政策文件

在清晰的顶层设计和有力的政策驱动下,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日益成为支撑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和引领全省产业升级的“增长极”。

“十四五”以来,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则以远超平均水平的增速,成为拉动工业经济的绝对主力。相关公开报道显示,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超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近四分之一;装备制造企业数量近5万家,其中规上企业数量近1.4万家,作为工业经济“脊梁”的地位日益巩固。2025年1-7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而同期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高达1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这两项关键指标分别比规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出4.7和2.7个百分点。这一“剪刀差”清晰地表明,山东的工业增长已不再是传统产业的简单扩张,而是由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先进制造业所引领的内涵式增长。

“十四五”期间,山东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方向的高端装备产品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彰显了新动能的澎湃活力。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注脚。以最新的数据为例,2025年1-7月,山东中高端装备类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动车组产量同比增长50.1%,彰显了山东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强大制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43.5%,反映了山东在新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快速布局和崛起;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同比增长31.6%,显示出山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硬件制造领域的突破;电子元件产量同比增长25.6%,为各类智能装备和电子产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7.2%;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40万辆。这些高速增长的数字,彰显出山东装备制造业强劲的发展韧性,也是山东新质生产力从概念走向现实的生动体现。

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数据

如果说规模和速度是山东装备制造业强健的“肌肉”,那么持续不断的创新则是其奔腾不息的“血液”与智慧的“大脑”。“十四五”期间,山东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穿于产业升级的全过程,通过数字化赋能、关键技术破局和工业设计引领,成功地将“山东制造”这张传统名片,升级为熠熠生辉的“山东智造”新名片。

数字化转型是装备制造业迈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山东以“上云用数赋智”为主线,构建起一个从企业单元到产业集群的多层次、系统化的智能制造培育体系。在企业层面,山东大力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培育了一大批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其中,“智能工厂”和“晨星工厂”是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抓手——截至2025年7月,山东已评定出354个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和537个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通过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全面跃升;“晨星工厂”则更侧重于数据驱动,到2024年底,全省已培育数据驱动、AI赋能的“晨星工厂”4220家,引领着广大中小企业向数字化迈进。在产业层面,山东着力打造“产业大脑”,即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产业链数据,为产业运行监测、资源协同、精准决策提供智慧支持。依托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国家级“双跨”平台,山东已培育了80个“产业大脑”,覆盖装备、化工、纺织等多个重点行业,实现了从单个企业智能化到整个产业链智慧化的跨越。

山东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就

浪潮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IT基础设施提供商,是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实践者,成为山东乃至全国智能制造的典范:旗下的浪潮高端服务器智能制造基地被誉为“百变金刚”生产基地。在这里,传统制造业的繁忙景象被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系统所取代。5G信号全覆盖,数千个传感器构成了工厂的“神经网络”,橙色的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小车驮着物料在“黑灯”测试车间与产线间穿梭自如,白色的机械臂精准地执行着复杂的装配任务,实现了从物料入库、生产制造到测试出库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能够柔性生产数十种不同配置的服务器产品,满足全球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浪潮信息不仅实现了自身业务的全球领先,更被国家授予“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数字领航”企业等多项荣誉,入选2025年山东省先进级(省级)智能工厂名单。

浪潮信息高端服务器智能工厂:自动化机械臂正在生产线上精准作业

在山东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版图上,中车青岛四方将"中国速度"与"绿色智慧"刻入全球轨道交通的发展基因,,成为山东装备制造业领跑世界的生动注脚和最耀眼的创新标杆:2024 年12月,CR450AF样车的首次亮相,以400 公里/小时的运营时速、450公里/小时的试验时速刷新全球高铁速度纪录,被称为"陆地航班",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迈入400公里时代。在速度提升的同时实现了多项性能突破:整车运行阻力降低22%、减重10%,每公里耗电仅 22-23千瓦时,能耗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制动距离与现有CR400系列基本相当,车内噪声降低 2分贝,客室服务空间反而增加4%,实现了"更快、更稳、更舒适"的全方位升级,为未来商业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年9月在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发布的CINOVA H2氢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搭载 960kW 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最高运行时速 200 公里,续航能力在 80公里/小时运行速度下可达3000公里,加氢时间仅需 15 分钟,全列最大载客量超 1000 人,按年均运营30万公里计算,每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0吨,氢燃料电池反应产生的废水经净化后可满足乘客盥洗需求,废热则用于冬季空调采暖,实现能源的梯级高效利用,开启零碳交通新纪元;列车的智能化水平同样令人瞩目:2000多个数据采集点构建起Smart Care车地一体化智能运维平台,智能驾舱可推送牵引策略、支持语音控制,智慧交互车窗、乘客助听系统等设施,基于"中国城际之星"技术平台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车青岛四方还能提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解决方案,为全球轨道交通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成为山东制造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最佳证明。

中车四方:氢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CINOVA H2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也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山东在“十四五”期间,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支持企业向“卡脖子”技术发起冲锋,并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山东在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领域的国产替代实现突破,超算互联、画质芯片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一家家山东企业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与执着,“板凳甘坐十年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挺起了山东工业的创新脊梁。

打破国外磁悬浮技术垄断的天瑞重工,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小巨人”逆袭故事。传统鼓风机是污水处理、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通用设备,但长期存在能耗高、噪音大、运维成本高等痛点。其核心瓶颈在于轴承技术,而更高效的磁悬浮轴承技术长期被国外少数企业垄断,价格高昂且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天瑞重工走上了一条最艰难也最光荣的自主研发之路,经过多年攻关,成功突破了一系列磁悬浮“卡脖子”关键技术,最终研制出高效智能磁悬浮鼓风机——节能效果在30%以上,噪音从120分贝降至80分贝以下,设备寿命长达20年,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拥有5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近10项,彻底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在国内市场迅速推广的同时成功出口海外。天瑞重工的突围,是山东企业专注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国产替代的典范,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如何将行业痛点转化为发展机遇。

天瑞重工自主研发的高效智能磁悬浮鼓风机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突破

工业设计是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是连接技术与市场、科学与艺术的桥梁。进入“十四五”,山东通过举办“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承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等高水平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设计、促创新”的浓厚氛围,为设计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

济南邦德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是工业设计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驱动企业从产业链下游迈向中高端的绝佳案例。激光切割机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装备,其核心部件——激光器、激光头和操作系统,曾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十年前,国内的激光设备厂大多扮演着“组装厂”的角色,只能购买国外的核心配件进行组装,徘徊在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环节。邦德激光下定决心通过强化研发设计来改变命运,投入巨资组建强大的研发团队,不仅在产品外观和人机交互上进行创新设计,更向最核心的技术发起了挑战。通过持续的设计创新和技术攻关,邦德激光成功自主研发出高功率激光器和智能激光头,并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其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核心部件的依赖。如今,在邦德激光5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里,自动化流水线满负荷运转,每10分钟就有一台凝聚着自主设计和核心技术的激光切割机下线。邦德激光的蜕变,生动地说明了工业设计不仅仅是“画图纸”,更是驱动技术创新、重塑产业链地位、提升品牌价值的核心力量。

邦德激光的“激光扫描切割机”切割演示 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中国高端智造的魅力

如果说创新是山东装备制造业转型的内生动力,那么构建一个协同共进、富有韧性的现代化产业生态,则是其行稳致远的外部保障。“十四五”期间,山东着力于“聚链成群”和“链主领航”两大战略,成功地将分散的企业力量凝聚成强大的产业军团,形成了“龙头带动、众星拱月”的生动局面。产业集群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山东在“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聚链成群”,山东的装备制造业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日益凸显——山东已培育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个。这些集群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效益突出。截至2024年,省级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高达4.1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5%,并且其营收利润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山东超过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出来自这些高度集聚、高效运行的产业集群,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创收大户”和“利润高地”。

产业集群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扩张,更优化了产业生态。在集群内部,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紧密协作,龙头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和技术平台,中小企业则围绕其进行专业化配套,形成了紧密的分工协作网络和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大大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比如青岛的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集群、潍坊的动力装备集群,均已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一席。

在“链长制”的顶层设计下,一批实力雄厚、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链主”企业脱颖而出。它们如同产业生态中的“头雁”,不仅自身追求卓越,更肩负起带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任,引领着成千上万的上下游企业,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共同绘就“一花引来万花开”的产业盛景。

山东重工集团便是一个典型的“全能链主”,是山东省汽车、工程机械、农机装备、氢燃料电池四大产业链的“链主”,它以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带动了省内超过25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这种“链主”引领的生态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山东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作为山东重工集团的核心子公司,潍柴动力完美诠释了“链主”企业如何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和战略布局,巩固传统优势,并引领整个产业链向新能源、智能化等未来方向转型。“十四五”期间,潍柴持续进行技术迭代,推出的WP2H 2.0T柴油发动机,以140kW的最大功率和420N·m的峰值扭矩,成为国内同类产品中的动力性能标杆;累计投资40亿元,在氢能领域构筑起深厚的技术护城河,成功研发出寿命超过30000小时、性能国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更在2022年联合中国重汽发布了全国首台商业化氢内燃机重卡。截至2024年底,潍柴已在全国推广超过2000台氢燃料电池汽车,其49吨燃料电池重卡累计运行里程超过108万公里,以实实在在的商业化运营成果,引领着中国商用车进入“氢”时代;除了在商用车领域发力,潍柴还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田野,潍柴雷沃智慧农业,正致力于将先进的动力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于农机装备,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

从柴油机到氢能,从公路到田间,潍柴动力的多元化布局和持续创新,不仅使其自身成长为一家世界级的装备制造巨头,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技术溢出、订单采购和标准制定,为山东装备制造业的数千家配套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和转型的方向,完美履行了“链主”的担当。

回望“十四五”,山东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成就卓著。从宏观数据上看,是装备制造业引领全省工业实现量质齐升的规模跨越;从微观肌理上看,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浪潮下,无数企业脱胎换骨的创新蝶变;从产业生态上看,是“链长”挂帅、“链主”领航下,产业集群协同共进的生态重塑——所有这一切都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刻理解和坚定实践。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其载体是产业,关键是产业升级。无论是浪潮的“黑灯工厂”,天瑞重工的“磁悬浮”突破,邦德的工业设计,还是潍柴的“氢能”布局,都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生动写照,共同构成了山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根基,推动着山东工业的航船驶入高质量发展的深水区。

展望未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全球产业格局仍在深度调整。挑战与机遇并存。“山东工业”的巨轮正挂起“新质生产力”的云帆,它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乘着时代的浩荡长风直济沧海,在全球产业的星辰大海中,书写下属于“山东智造”的崭新传奇。